英國城市社會學家霍華德曾在《明日的花園城市》中這樣描述:一座城市就像一朵花、一株草或一隻動物,它應該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保持統一、和諧、完整。
  成都市溫江區對此有深刻的理解與體會:新型城鎮化的改革浪潮翻涌,生態文明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佈局的重要一足,“花園城市”的夢想意義更加重大。
  “生態環境是溫江區發展的生命線!”溫江區決策者如是說。在溫江看來,面對環境問題,需要跳出聚焦幾隻鳥、幾片林、幾條河的傳統思維,樹立新的生態自覺,而這樣的生態自覺,需要全民共同參與,需要政府、企業與個人樹立正確的生態政績觀、效益觀、消費觀。
  近年來,溫江區落實省委“三大發展戰略”、“兩個跨越”和成都市委“五大興市戰略”,以發展轉型改善環境,以生態建設提升環境,以共創共享優化環境,搶抓“宜業宜居宜游”的衛星城建設機遇,初步構建起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模式,描繪出西部生態文明城市的美麗畫捲。
  “內外”兼修 衛星城與生態城一脈相承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溫江區,人們更願意將她比作一位宛轉蛾眉、溫潤典雅的美女。
  她有著美麗的“容顏”——金馬河、江安河碧波蕩漾,宛如兩條玉帶交織其中;20萬畝花木園林在溫江全域繪就一幅色調濃烈、青翠宜人的畫捲,十年間,溫江區活立木總蓄積量翻了三番,森林覆蓋率達20%,全區綠化面積達1145.5公頃,平原綠化率達90%以上,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5年達90%。
  她更有動人的“內涵”——2007年,溫江從倫敦威斯敏特市政廳捧回了中國西部首個“國際花園城市”獎盃,獲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10年,成為西部首個“國家生態區”;2011年,聯合國授予溫江“傑出綠色生態城市”稱號;2013年,作為成都市唯一代表,獲得“亞洲金旅獎大中華區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稱號。
  可以說,綠色生態,已經成為溫江區一張靚麗的名片,成為這座城市帶給人們最鮮明的記憶。時光荏苒,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張名片正在註入更多新鮮的活力。
  2014年,溫江區站在全新的起點,她被定位為成都市7大衛星城之一,將按照大城市的規模和標準建設。
  對於幅員較小的溫江來說,建設衛星城意味著要更有效地突破發展的瓶頸,這無疑是一場高難度的挑戰。然而,溫江卻從中讀出了機遇,那就是加快轉型升級,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宜業宜居宜游”的國際化衛星城,這是溫江區的戰略目標,也是“生態立區、生態興區、生態優區”理念的一脈相承。
  溫江人這樣解讀彼此的關係:溫江區要在全球範圍內匯聚生產要素,構建起一個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真正成就高度開放、緊密融入世界的現代化;要著力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上做文章,做到規劃站位高、策劃定位高、建設標準高,力爭個個是精品、件件是標桿;宜業才能宜居,加之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城鄉形態,要建成一個高層次、國際化的都市型休閑旅游度假勝地。
  綠色 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與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相比,西部城市求發展的願望更加強烈,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係,不走“尋常路”顯得尤為重要。
  在溫江人看來,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用事實說話,溫江區“生態立區”的堅定戰略背後,是連續多年蟬聯“四川省十強縣”、“西部百強縣”的卓越成就,“金溫江”的美譽更加光彩。“抓生態環境就是抓生產力、抓生態環境就是抓發展,堅持綠色轉型,必須著力構建產業生態體系。”溫江區主要領導說,著眼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堅定不移地走“高端化、生態型、內涵式”發展道路,建立有利於生態平衡、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產業結構和健康增長方式。
  值得強調的是,溫江並不是對三次產業進行簡單捨棄,而是進行了一番“解剖”後,分別為它們找到了路徑,即全面推行“農業原生態、工業可循環、三產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先進製造業為支撐、都市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經濟體系。
  具體來說,工業方面,堅持以信息化為帶動,著力構建食品飲料、生物製藥、電子信息3大工業產業集群,實體經濟支撐強勁;服務業方面,著力構建高端商務、文化創意、醫療健康、運動休閑、生態旅游5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農業方面,發揮15萬畝花木產業的生態本底作用,大力發展欣賞型都市農業,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範區,建成全市有機農業示範基地。
  在此基礎上,創新實施產城一體的組團開發模式,組團了科技產業新城、現代服務業新城、生態旅游新城3大新城,全面整合經濟資源、土地資源、科技資源以及政府管理資源。目前,3大新城已集中了溫江區90%以上的投資,重塑溫江經濟版圖的同時,經濟、生態和社會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調節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生態自覺烙下人文閃光印記
  縱觀國內外,實踐證明,一座城市邁向生態文明的每一個腳印,都能折射出生態文化和人文關懷的閃光印記。
  溫江區深知,不是植樹造林就能當好“綠色明星”,奧秘在於讓一套綜合的社會生態體系活躍起來,核心是要實現人與城的和諧共處,提升人的生態素養,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2010年5月,溫江在成都市率先啟動“綠道網絡”建設,用自行車道串聯起全區15萬畝花木和3條河岸景觀帶,形成綿延上百公里的風景線。
  錶面上看,這是一道美好景觀,或是一個旅游產業,實際上,也是一種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低碳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著力培育市民的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溫江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這些方式,更好地營造出人人建設生態、人人保護生態、人人享受生態的社會氛圍。
  這隻是溫江區培育繁榮發展生態文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溫江區實施“全民健康計劃”,更借鑒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建立全區群眾全面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全面提升群眾的知識水平和文明素養。
  全面深化“十分鐘文化圈”建設,全民閱讀、“百姓故事會”、“社區文化大課堂”、“藝術進家庭”等文化惠民活動全面展開,並實施了區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文化廣場等大型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並大力推進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讓公益性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始終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貫穿於各項工作之中,努力構建共創共享的發展格局。當前的溫江,城鄉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城鄉社保體系實現全覆蓋,在全市率先實現義務教育、中職教育“零收費”,在全省率先開展國家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在全國率先探索基本醫療保險“可選擇”門診統籌……正是這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完成、覆蓋和率先探索,給了溫江滋潤、從容的生活節奏,也給了溫江打造西部生態文明城市樣板的信心和底氣。
  □劉莉圖片由溫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原標題:西部生態文明城市的溫江樣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qcfkqcmf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