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一周談
  監管機構立志於給參與市場的投資者一個公道,需要一把客觀的標尺。落實在IPO定價環節,市盈率就成了這把尺子。
  1月12日晚間,證監會發佈規則,要求IPO公司定價區間的估值超過“同行業上市公司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的,需要連續三周披露風險,“選取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佈的最近一個月靜態平均市盈率為參考依據”。
  市盈率看上去很美:首先,是個股票就有市盈率(虧損企業除外),計算方法小學生都看得懂,所以普及;其次,全體股民都知道市盈率,免費的炒股軟件就能查到,所以易得;再則,市盈率等於市值除以利潤,都是客觀指標,所以可靠;最後,市盈率是量化指標,大的貴、小的便宜,所以可比——用市盈率做IPO定價標尺,實現公開、公平、公正似乎指日可待。
  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從幾個角度推敲一下。
  第一,行業能夠代替個股嗎?如果行業市盈率可以決定個股的估值,那麼企業管理還有什麼意義?
  第二,“平均”有意義嗎?試想,如果行業中有一批微利、市值數十億的高市盈率公司(這類個股市盈率事實上已失去可比價值),則行業平均市盈率會被不合理地拉高,平均值自然也就失去了可比價值。當然,對於IPO公司而言,如果行業中有一批這樣的“優質”企業“幫忙”,絕對是值得慶幸的事。
  還有,“靜態”有意義嗎?所謂“靜態”,指在計算市盈率時,公司利潤取上一年的值。中證公司具體表述為:公司凈利潤為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在每年5月1日之前採用第N-2年年度報告財務數據,5月1日(含)之後一併更新為第N-1年年度報告財務數據。
  這意味著,現在是2014年1月,選取的定價依據卻來自於2012年。
  綜合上述“常識”,不難看出,用這麼一個不甚科學的指標來作為新股定價的統一標尺,必然導致IPO定價失去應有的效率。好企業將被系統性低估,相應地,上市之初必定出現二級市場爆炒。一、二級市場的巨大套利空間,吸引各路豪傑積极參与打新,新問題層出不窮——據媒體報道,證監會已組建一支近200人的核查隊伍趕赴各地,對新股發行過程進行抽查,涉及44家機構詢價對象及13家主承銷商。
  誰都願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但在面對證券市場這個複雜系統時,敬畏之心不可無。最好的簡單化就是去行政化、減少干預,而非用簡單的手段不停干預,這不科學。
  □徐大衛(財經評論人)  (原標題:市盈率“難當大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qcfkqcmf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